金马车教育

标题: 谈骨气:从风骨到国格的精神长歌(周钰棠) [打印本页]

作者: 吴伟平    时间: 昨天 21:23
标题: 谈骨气:从风骨到国格的精神长歌(周钰棠)

人生在世,当有骨气如竹——压不弯、折不断,在风雨中挺出一身清劲;当有骨气如梅——凌霜雪、傲严寒,于绝境里绽出满枝风华。这份不低头、不屈服的精神,是个人安身立命的品格光芒,更是民族屹立世界的尊严底色。
遥想战国烽烟里,孟子周游列国,诸侯以“黄金百镒”相诱,这位白发夫子却在满室尘灰中振声疾呼:“富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!”烛火映着他坚毅的眼,字字如金石坠地,为中国人的骨气写下第一笔注脚。长安酒肆的月光下,李白推开“贵妃捧砚”的殊荣,掷笔长笑写下“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”,青衫醉影里,他把文人的傲骨泼成了半个盛唐的诗章。诏狱冷墙前,于谦以石灰自喻,在镣铐碰撞的脆响中挥毫“粉身碎骨浑不怕”,那沾满刑灰的笔锋,写就了大明王朝最硬的脊梁。
骨气,从不是一味的刚硬碰撞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,于草席下藏苦胆、在马厩中忍屈辱,十年饮冰终成“越甲三千可吞吴”的壮举——把屈辱嚼碎咽下的坚韧,何尝不是更深沉的骨气?这种“能屈能伸”的智慧,在今天的中国外交中更见锋芒:面对贸易霸凌,我们不卑不亢地拿出“对等反制”的强硬,却也在气候谈判桌上展现“人类命运共同体”的包容;面对科技封锁,我们自主研发芯片、航天的决心毫不动摇,却始终敞开“一带一路”的合作之门。从孟子的“以义为守”到新时代的“有理有利有节”,中国人的骨气从来不是鲁莽的对抗,而是守正出奇的智慧。
可曾见,有些灵魂正悄悄丢失了这份气节?有人追捧外国明星胜过铭记传统节日,有人迷恋进口潮牌却把祖传青瓷束之高阁,更有甚者为博眼球接过辱华文化衫——这般“软骨”做派,与我们血脉里的精神传承何其相悖!而在国际舞台上,中国外交官的身影却始终挺直:当某些势力借人权问题抹黑中国时,我们的发言人以事实为剑,清晰列举新疆发展成就;当台海问题被别有用心者炒作时,我们的外交天团坚定宣告“中国主权不容任何侵犯”。从苏武持节牧羊的北海冰原,到今天中国外交的“刚柔并济”,骨气早已从个人风骨升华为大国国格。
站在时代潮头回望,骨气是文人笔下的诗、将军剑上的锋,更是外交官唇间的理、祖国疆界的碑。它是李白的“不肯折腰”,是勾践的“忍辱负重”,也是中国在贸易谈判中“不愿打但不怕打”的从容,在主权问题上“寸步不让”的坚定。作为新时代的青年,我们当以这份骨气为帆——在学业上拒做“躺平者”,在文化前不做“盲从者”,在国际话语中敢做“发声者”。让个人的骨气与民族的骨气同频共振,方能在时代的浪潮里,挺出中国人最硬的脊梁、最亮的底色。






欢迎光临 金马车教育 (http://www.nanpaidiaoyi.com/) Powered by Discuz! X3.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