比改变资质更重要的是活出本真 在功利主义盛行的当下,不少人将“改变自身资质”奉为圭臬——仿佛只要拥有了更聪慧的头脑、更优越的禀赋,就能一路畅通地收获荣华富贵,甚至在史册上留下姓名。可当我们剥离这些世俗的光环,冷静地叩问内心时,便会发现一个残酷的真相:这些被外界定义的“成功”,或许从不是我们真正的渴望。我们真正想要成为的自己,究竟是怎样的?而当我们试图以“改变资质”的方式重塑自我时,那个最初的、最本真的自己,是否早已在这场追逐中消散?在我看来,答案不言而喻。 古人云:“人生贵得适意尔,何能羁宦千里以要名爵。” 东晋名士陶渊明的这句感慨,道破了多少人被世俗标准裹挟的困境。我们总以为改变资质就能换取一切,却忘了内心的安宁与自洽,从来不是靠外在的“改造”得来的。就像一颗本应在山谷中肆意生长的树,若强行被修剪成盆栽的模样,即便赢得了庭院里的瞩目,也失去了在风中舒展枝叶的自由。 《浪浪山小妖怪》中的小猪妖,恰是这一困境的生动隐喻。起初,他听闻“取得真经可长生不老”,便将此奉为人生的终极目标,带着对“改变资质”的执念奋力前行。可当他踏入小雷音寺,在一次次受挫、一次次被现实磋磨后,终于停下奔波的脚步,发出灵魂的叩问:“我这般执着,究竟是图什么?” 最终,他挣脱了外界规则的束缚,给出了直击人心的答案——“我要活出自己喜欢的人生”。 这让我想起纪伯伦的名言:“你的心灵常常是战场,在这个战场上,你的理性与判断开战,你的热情与嗜欲开战。” 小猪妖的挣扎,何尝不是我们每个人的缩影?我们总在世俗的“战场”上,试图用改变资质的方式打赢每一场“战役”,却忘了问问自己:这场“战役”的胜利,真的能带来内心的和平吗?倘若小猪妖真的取得真经,拥有了长生不老的资质,他就会满足吗?或许,他会在漫长的岁月里反复追问:“这长生不老,是我想要的吗?” 就像那些在功成名就后依然感到空虚的人,他们赢了世俗的标准,却输了与自己的对话。 其实,我们每个人都带着独特的“资质”来到这个世界,它或许不够聪慧,或许不够耀眼,却恰恰是我们独一无二的印记。卢梭曾说:“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。” 这份对“本真”的尊重,不仅适用于童年,更贯穿人生的始终。真正的成长,从不是对自身资质的否定与篡改,而是在接纳它的基础上,将其打磨成属于自己的武器,在人生的战场上,打出独属于自己的节奏。就像苏轼,即便仕途坎坷、资质“不合时宜”,却以一身诗意,在历史的长河中活成了最本真的模样。 我们不必羡慕他人的资质,更不必为了迎合外界而强行改变自己。因为生命的价值,从来不是活成别人眼中的“最优解”,而是在接纳本真的基础上,锚定属于自己的人生坐标。当我们不再执着于改变资质,而是学会与自己的“不完美”和解,便会发现:原来最珍贵的,从来不是那些可以被定义、被改变的“资质”,而是那颗始终清醒、始终忠于自我的“本真心”。 正如王阳明所言:“汝若于货、色、名、利等心,一切皆如不做劫盗之心一般,都消灭了,光光只之本体,看有甚闲思虑?” 当我们放下对“改变资质”的执念,回归本真的本体,才能在人生的旅程中,走出真正属于自己的、从容且坚定的步伐。这份不被外界定义的活法,或许才是对生命最真诚的致敬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