该文指导老师吴伟平,金马车教育出品。 少年壮志,铸就辉煌 ——读《三国演义》有感 吴宇泽 一战成名方为勇,百折不挠方称韧。若是长风不肯休,乘风破浪且少年。 ——题记 名著,究竟何谓名著?唯有细细品味,方能领略其独特韵味。《三国演义》,这一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,不知勾起了多少代人的青春记忆。有人说:“百人读《三国》,便有百种感悟;不同人生阅历,便能读懂不同层面的东汉末年。” 儿时的我们,常被书中气势恢宏的战役深深吸引。战鼓擂动,战马嘶鸣,刀光剑影闪烁,书中文字仿佛勾勒出一个金戈铁马的世界,让我们仿佛化身为冲锋陷阵的士兵,亲身感受那战火纷飞、万箭齐发的震撼场面,沉浸在热血沸腾的江湖豪情之中。 年岁渐长,便会钟情于罗贯中笔下出神入化的人物描写。时而钦佩诸葛亮的智谋双全,惊叹关羽的大义凛然;时而赞叹赵云的浑身是胆,敬佩刘备的仁义待人。如今,当我再次翻开这本书,扑面而来的乱世气息,又给我带来全新的感悟。 静坐桌前,缓缓翻书,书中的遗憾令人动容。“父亲你先走,孩儿断后!”人喊马嘶,血光冲天,在熊熊烈火与乱箭齐射中,曹昂这句“孩儿断后”,成了他留给父亲曹操最后的话语。“典将军,我们比比谁杀敌更多!”年仅二十二岁的曹安民,最后看了一眼父亲离去的方向,便毅然持剑冲入敌阵。那个夜晚,或许只有曹操的坐骑绝影,知晓曹操内心流淌了多少悲痛的泪水。在宛城,这位优秀的皇位继承人与最忠猛的将军,化作夜空中的星辰,永远陨落。那匹曾两次救曹操于危难的千里马,这一次,也无力再抬起它的腿。他们将最宝贵的生命留在了宛城,也在一代枭雄曹操内心最柔软处,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。 抬眼沉思,感悟乱世之中的仁义。“三顾茅庐”,这一众人皆知的情节,再次品读,又有新的收获。四十六岁的刘备,竟比诸葛亮年长二十岁!即便如此,他仍三次诚邀诸葛亮出山,甚至曾跪在诸葛亮床前,等待其醒来,这一跪便是几个钟头,只为请先生出山,共商治国安邦大计。刘备,刘备,他的仁德,装下了天下百姓。有人说他是伪君子,可在我看来,他重振大汉、平定乱世的雄心,绝无虚假;他求贤若渴、安抚百姓的善心,实实在在。那个夜晚,刘备与诸葛亮促膝长谈,茅屋内传出阵阵爽朗笑声。在这笑声中,他们仿佛已预见大汉未来的繁荣昌盛。此后,诸葛亮七次北伐、南收孟获、东讨孙吴,用一生报答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。“吾得孔明,如鱼得水!”“主公三顾茅庐,实乃亮之荣幸!”两位豪杰的相遇,碰撞出耀眼的历史火花,成为蜀汉的荣耀,铸就了蜀汉的辉煌,为大汉王朝的落幕,奏响了最壮丽的终曲。 历史长河悠悠,中华上下五千年,无论是曹昂、典韦,还是诸葛亮、刘备,都如匆匆过客,消逝在历史的洪流之中。唯有那长河涌起的精彩浪花,证明他们曾在世间留下足迹。然而,历史有时又如此短暂,短短几页纸,便写尽了他们的一生;短短几句话,便标志着他们的谢幕。 不读《三国演义》,便难以体会乱世中的儿女情长;不读《三国演义》,便无法知晓少年的气宇轩昂。凌统、孙策等一个个鲜活的少年形象,跃然纸上,也烙印在每个读者心中。他们的人生或长或短,却都肆意张扬。少年们张狂的身影,向历史展现了最为精彩的人生篇章。或许前行路上布满荆棘与巨浪,但谁又能断言,挫折背后不是玫瑰与海洋呢?至少,到最后,那群少年,无人言悔。 正如曹操所言:“夫英雄者,胸怀大志,腹有良谋,有包藏宇宙之机,吞吐天地之志也!”你我本皆为平凡之人,唯有胸怀壮志,方能在人生中绽放出最绚烂的花朵,铸就属于自己的辉煌。人生短暂,且看少年们扬帆远航,乘风破浪!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