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富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。”孟子的这句箴言如黄钟大吕,穿越千年历史长河,激荡着每个中国人的精神血脉。这份刻在民族基因里的骨气,是华夏儿女在风雨中屹立不倒的精神脊梁,是中华民族绵延永续的灵魂密码。 骨气,是富贵场中坚守本心的清醒。陶渊明“不为五斗米折腰”,辞彭泽县令归园田居,在“采菊东篱下”的悠然中守得文人风骨;“杂交水稻之父”袁隆平名满天下后,仍一身裳泥奔波于试验田,将“禾下乘凉梦”的执念熔铸为济世情怀。植物学家钟扬十六年扎根西藏,在高原冻土上收集四千余种植物种子,面对国外科研机构的高薪邀请,他坦言“任何科学成就都应该扎根在中国的土地上”,以行动诠释了“富贵不能淫”的当代注脚。他们如清渠照月,在名利诱惑前始终保持精神的澄澈。 骨气,是贫贱境中不移其志的坚韧。西汉苏武北海牧羊十九载,杖汉节啮雪吞毡,在匈奴的威逼利诱下始终不改臣节;植物学家梁希早年留学德国,学成后婉拒国外优渥条件,归国投身林业科研,在战火纷飞中坚持“造林救国”,即便食不果腹,仍以“无山不绿,有水皆清”的信念深耕不辍。如今,无数乡村教师、基层干部在贫瘠土地上默默坚守,以知识与担当点亮寒门希望,他们在物质清贫中书写着“贫贱不能移”的当代史诗。 骨气,是强权前捍卫正义的无畏。文天祥兵败被俘后,以“人生自古谁无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”的绝唱拒绝元世祖劝降;抗日英雄杨靖宇在冰天雪地中孤身与日军周旋,牺牲时胃中尽是树皮棉絮。在国际舞台上,中国面对霸权主义的围堵打压,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,在贸易摩擦、科技封锁中挺直腰杆,以“平视世界”的底气捍卫国家主权。这种“威武不能屈”的骨气,是一个民族在世界丛林中立足的尊严底色。 从陶渊明的田园风骨到钟扬的种子情怀,从苏武的汉节坚守到梁希的林业救国,中国人的骨气从未因时代变迁而褪色。它是个人安身立命的精神钙质,是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,我们更需以先辈为镜,在学业中锚定初心,在事业里勇担使命,让骨气的火种在新时代继续燎原,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铸就不朽的精神脊梁。
|